精品课程
99 元
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?
尹建莉老师力荐 | 五大常见问题+六项行动指南 给孩子装上“小马达“
652 学过

内驱力详情页.jpg

   经常有人问:“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自己学习?天天逼他,我天天疯!”

  前两天听到一则笑话:

  曾经,有个人非常怕老婆,

  老婆平时对他骄横跋扈,他虽百依百顺但心里委屈。

  为了出气,他找到蚊子,说:

  “蚊子兄,你每叮我老婆一个包,我就给你10块钱。”

  蚊子很高兴地答应了,每天想办法叮他老婆,得到相应的奖赏。

  然而,一次他因公出差几天,忘了给蚊子结钱,

  等回来时,发现蚊子饿死了!

  初听这个笑话略显俗气,但仔细一想却细思极恐……

  吸血本是蚊子本性,却因为奖赏,变成一场交易。外部利益成功取代了蚊子的嗜血本性,成为蚊子吸血的唯一驱动力。当外部利益消失时,蚊子竟然饿死了……

  你也许会觉得蚊子太傻,但回到现实中你是否正在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呢?

  这次考试达到90分,给你买……

  你就能看电视……

  你就能玩游戏……

  只要把作业做完,你爱干什么干什么……

  学习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,而父母正在把孩子对待事物的积极性,建立在外部利益的驱动上。这些方式短期看似快速有效,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在给孩子的内在动力做减法。

  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,不仅让孩子学会算计突破学习难关的性价比,更让孩子遇到瓶颈时,只能放弃外部利益,而没有源动力突破。

  外部利益驱动,再加上父母常做的否定、担心,外加控制、代劳:

  否定孩子的感受:“有什么好哭的,这题都错过多少回了?”

  否定孩子的能力:“你洗不干净的,放着我来。”

  否定孩子的选择:“学画画有什么好的,还是学钢琴吧。”

  否定孩子整个人:“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!”

  别谈什么激发了,孩子连调动内在驱动力的机会都没有了,我们是在把孩子的内在动力连根拔起。

  发现做孩子内在动力的加法很简单

  家长这些对孩子的否定做法统统都是在给孩子做内在动力的减法。我们该如何给孩子做内在动力的加法呢?

  尹建莉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位“年轻的老友”

  尹建莉老师说:杨杰是家庭教育领域的天才!

  杨杰:独立的亲子咨询师,家庭教育专家,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。12年间专注于亲子困难家庭的一对一教育咨询工作,关注教育理论的落地生根,积累实践案例资料超过2500万字。

  国内少有的、专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亲子咨询师,咨询费用高达5位数,档期早已排到2020年。

  著有《让孩子心悦诚服》、《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》。

  大家好,我是杨杰。在我12年的咨询中,常常遇到各种亲子冲突场景,让人吃惊的是,许多来自天南地北,性格不同,事由不同的家庭,冲突方式竟然高度雷同,仿佛统一培训过。

  我的小侄女她妈妈向我求助说:她只要一写作业就叼着铅笔发呆,要么就是神游、注意力不集中,一会吃点零食、一会上个厕所;还时不时撒个小谎说肚子疼……总之就是各种磨蹭,一点主动性没有。试过无数办法,奖也奖了,罚也罚了,统统没用。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?

  因为做错题,她妈妈经常数落孩子不认真,然后历数孩子种种不是,最后发现不是消极抵抗就是愈演愈烈,便怒不可遏。

  正好那段时间我在咨询好几个孩子,做一个项目,就把她拉了进来,做了两件事。

  ※ 第一件,带孩子们去草原玩。大家玩的不亦乐乎,在草原上奔跑、嬉闹、采花、抓蚂蚱,天天放飞自我玩得不亦乐乎。期间,发生了一件事:

  有一天下午,所有的孩子一起抓蚂蚱,在草原上大呼小叫,特别开心。他们用矿泉水的瓶子装蚂蚱,最后抓了半瓶的蚂蚱,傍晚回酒店吃饭的时候,小侄女坚持要把所有的蚂蚱都放了,别的孩子不同意,她就一个一个地说服,最终,把一个小哥哥说服了。

  她说:“蚂蚱装在瓶子里会死的,你想,如果你的孩子被大怪兽抓去装在玻璃瓶子里,他多害怕呀,我们把他们放了,让他们回家找妈妈去。”

  这件事让我看到她的闪光点:一个孩子能想出那么精妙的比喻,笃定地说服周围的孩子,实在出乎意料。我对她最深的感知,就是独立、快乐和善良!我明白这个孩子的基础感觉非常好!

  ※ 第二件,用“感觉线”和“切入孩子视角”的方法标注、感受小侄女的内心,帮助她重新建立对事的感觉(学习)。

  感觉线上的第1个点:

  小侄女:回家换面孔,哼哼唧唧磨磨蹭蹭。

  奶奶:出去疯玩一星期了还不赶紧写作业,进入唠叨模式。

  小侄女:无奈坐在书桌前,心不在焉。

  切入孩子视角第1个点:

  孩子:草原之行欢乐无限,依依不舍抹眼泪。立即进入学习难适应。

  成人:休息了半个月,上班第一天难进入工作状态一样,要吃个闺蜜接风餐,喝个嘚瑟下午茶。

  感觉线上的第2个点:

  小侄女:上午最煎熬的,挣扎、想逃跑。

  我:不管,不责备,给空间。这么艰难的转换状况,如果再批评,内心力量就会消耗殆尽。

  小侄女:下午状态缓慢回升,磨蹭仍在。

  我:继续允许磨蹭,适度口头提醒,并给以关怀。

  切入孩子视角第2个点:

  小侄女:磨蹭也得写,这是我的事,人生真无奈,好在姑姑不说废话,看见她还能有草原的美好回忆。

  成人:为了人生能看海,一年累死当牛马。半月没上班,业务变化快,这一堆事,不是歇半个月,是半个月突击一个月的活。想想也没劲。好在有好姐妹,比老公强。

  感觉线上的第3个点:

  小侄女:第二天接近于日常状态,愿意接受我给布置的作业和做法。

  我:用5分钟速度游戏法,调动积极性,不管对错,只找亮点,突出表现,重点表扬,促进状态完全回归,回复内动力。

  切入孩子视角第3个点:

  小侄女:其实,我要是想写,也挺快的!我自己怎么都没发现?

  成人:能者多劳呗,能力大担当就大,公司也不容易,一帮人拖家带口,人生毕竟是有追求的,要体现自我价值嘛!

  感觉线上第4点:就不用说了,内动力回归,进入自我优秀暗示模式,通过成绩进行自我肯定。

  这个案例我想要告诉家长们的是:标注感觉点的时候,一定要进入孩子的视角,去感知那两种融合在一起的“感觉”。

  如果把我们标注的四个感觉点连起来,能形成一个清晰的V字形曲线,找到孩子的感觉线,让对策自然地生长出来,是事半功倍的办法。

  3个关键行动,培养孩子内在动力

  如何能找到孩子的内动力V字曲线图呢?其实就是两种“感觉”的融合,前面一直提到两个关键词,基础感觉和对事的感觉。

  什么是基础感觉?什么是对事的感觉呢?

 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家坐出租车,驾驶员旁边都有一个护栏,他4岁的儿子就问妈妈:“为什么有这个护栏?”妈妈说:“是保护司机叔叔的。”

  他根本不满意这个答案,继续问:“那滴滴为什么没有?”当时我们都被问住了,是啊?同是司机,保护是关键词吗?全部陷入思考。

  什么是基础感觉?一个人是否开心,状态是否昂扬,对生活是否充满热情,这是人的基础感觉。孩子提问这件事,就来自于基础感觉。是一个4岁孩子本来就有的这好奇心、求知欲、生活激情,完全是基础感觉好带来的。

  什么是对事的感觉?追问这件事,就是对事的感觉,孩子的观察力、表达力和思辨性,能反映出孩子对事的感觉是否良好。因为对于具体的事情,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倾向。而一般基础感觉好的人,对事的感觉也不会太差。

  这就像那只蚊子吃血是天然内动力一样,好奇心强,爱发问,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特点。而敷衍、否定、担心、控制、代劳等给内动力做减法的行为充斥在生活各个角落,是我们把孩子丢到了一个混沌状态。

  如果一个孩子的基础感觉好,对具体的事儿的感觉也好,那么,这个孩子拥有丰沛的内在动力,我们可以大胆预测,这样的孩子能做到“干一行,爱一行”,任何行业,他都能从零开始去钻研,钻进去,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。

  如果孩子的基础感觉不好,但对某些事的感觉非常突出,比如有的孩子酷爱天文,有的孩子钟情历史,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,而对其他领域,隔行如隔山,也就是我们说的属于“爱一行,干一行”。

  在我咨询中遇到的,往往都是基础感觉严重受伤的孩子,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,比如:容易无聊,情绪低落,爱纠缠,拖延,害怕困难,没有坚持精神。这样的状况,家长常常觉得无从下手。

  要想快速提升孩子内动力,短期可以在下面这三个关键行为上发力,一周孩子都会在内动力V字曲线图上有起色。

  1、小孩都是行动派:用比赛激发速度,在错误中寻找亮点。

  2、大人都是急性子:同步孩子作业时,做突破自己的难事。

  3、在冲突中找转机:识别孩子的努力,捕捉微弱的求助信号。

  如何操作呢?

  小孩都是行动派:孩子天生爱做游戏,比赛就是游戏最底层的设计逻辑,比速度,可以是孩子和自己比,比平时快了吗?可以是和家长比,3分钟看谁写的字多?可以是比两件事,孩子作业,家长做事,看两个谁快。拖拉磨蹭是态度,跟质量无关,不要混为一谈,在比赛结束后,从三个维度找到孩子亮点,给予真诚点评,速度、质量、态度,如平时半小时也写不了100字,现在5分钟就写了66个字,质量看字好坏,字如果都不好,就看笔画,总之从细节看质量,态度可以从孩子的激情、表情、心理变化等夸奖。从这方面做内动力加法。

  大人都是急性子:抠鼻子玩橡皮不是磨蹭,是孩子在跨过难关。控制情绪的最好方式是体验孩子的感受,了解才能接纳。孩子作业时,找一件自己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情一起做,观察彼此困难时心情,并给予鼓励,让双方感受到有难同当,充满斗志。

  在冲突中找转机:冲突经常发生,有冲突必有妥协和情绪,没有一个人孩子是不会妥协的,孩子妥协时不是紧逼破坏对事的基础,而是正面强化和鼓励妥协后的结果和表现。冲突时给孩子情绪上的关怀和理解,事半功倍。

  这些方法都是源自于《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》课程。我通过历时四年打磨终于做出了这套课程。课程中集合了我这些年做的教育咨询案例,我将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的再现,告诉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。


相关课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