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国学策略

144
作者 bianji 米粒妈咪课堂  ← 点击红色字,关注公众号
2020-08-16 21:29 字数 11361 阅读 1009评论 0
柏杨讲资治通鉴(学生版):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

 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国学策略

  下面是米粒妈咪课堂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国学策略,欢迎大家阅读参考!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请及时提出来我,以便我们为大家搜集到更好的资料供您参考使用!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,仅供参考。

  摘要: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,有着显著的教育功能。在学校开展国学项目的过程中,如何把历史和国学联系起来,值得思考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反思,得出以下三个有效策略:(1)诵读并讲授国学;(2)引用国学为史料;(3)用活动装饰国学。

  关键词:历史课堂;国学;策略研究

 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。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,如何让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,是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,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。我校看到了国学的魅力,开启国学实验项目,开设国学实验班,充分挖掘国学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。国学,原指国家学府,比如太学和国子监等。《礼记•学记》中记载:“古之教育,家有塾,党有库,术有序,国有学。”辞海中的“国学”是指:“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;犹言国故,指本国国有的学术文化[1]。”现在所说的国学始于清末,产生于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时期,和“西学”相区分,中国的文化称之为“国学”。广义的国学可以理解为中国之学或中华之学,包含所有的中国文化;狭义的国学指的是以儒家为主体的、涵盖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的中国传统文化。其实,国学就是以经典作为载体,让人们学习与继承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,该如何让国学走进历史课堂呢?以下为本人的几点思考:

  1诵读并讲授国学

  龟虽寿,犹有竟时。腾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;养怡之福,可得永年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———曹操《龟虽寿》《龟虽寿》的作者是曹操。曹操是历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,东汉旧臣,对内消灭袁术、吕布、袁绍、刘表、韩遂、马超等割据势力,对外降服南匈奴、乌桓、鲜卑等,统一了中国北方。他还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经济,如扩大屯田、兴修水利、奖励农桑、重视手工业、安置流亡人口、实行“租调制”等,从而使中原社会政局稳定,经济发展。他去世后,其子曹丕称帝,追尊曹操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曹操除了是一位政治家,还是一位文学家,作品丰富。这首诗作于公元208年初,曹操平定乌桓叛乱、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,南下征讨荆吴、赤壁之战之前。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,人生之路已走了一大半了,因此诗一开头便是无限感慨,但他不惧衰老、不服天命,这种坚持不懈、自强不息的精神,值得我们大家学习。此外,曹操的散文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,书法水平也很高超。虽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,但总体看来,他不失为一个英雄。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。可以让历史课代表提前一个星期通知某位学生做好准备工作———选取一段国学,理解含义,讲述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,并谈谈自己的看法。所谓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短短5分钟的诵读和讲授,其实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血。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,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提高了,也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。首先,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历史是过去发生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本身,历史知识浩如烟海、包罗万象,要想靠课堂上45分钟的教学就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。新课程要求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变为知识的开发者。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开发知识,首要条件就是兴趣。在选取国学、理解国学和感悟国学的过程中,学生会被儒家的仁义礼智信、道家的豁达无为、法家的严格规矩、史家的公正执笔、绚丽的唐诗宋词等深深吸引。当学生一头扎进国学的海洋后,就会想方设法地了解全部内容,走进历史,拓展眼界。其次,能完善学生的人格。教育的根在人格,“立德树人”是历史课堂的一大任务,在讲授国学的过程中,学生会从历史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,子路的不耻下问、季布的一诺千金、李贺的呕心沥血、李白的飘逸洒脱、陈独秀的家国天下等。这些人物对于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初中学生来说,无疑是很好的榜样。让学生多与优秀的人物产生联系,用优秀的文化感染人,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得优秀。再次,能养成学生的寻根意识,培养家国情怀。没有信仰、没有民族意识的学生是没有根基的。学生能够在国学中找到祖先的痕迹、文化的起源、文明的流传轨迹,惊叹先民的智慧、敬佩先民的勇气,为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。学习国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。

  2引用国学为史料

  教学片段:同学们知道中国是何时步入文明时代的吗?我们一起来看宋朝王应麟的《三字经》,其中一共提到哪些王朝?分别由谁于何时建立?存世多久?结合书本完成表格。“夏有禹,商有汤。周武王,称三王。夏传子,家天下。四百载,迁夏社。汤伐夏,国号商。六百载,至纣亡。周武王,始诛纣。八百载,最长久。”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课“夏商周的兴替”时,选取了《三字经》中的一段话作为史料,围绕史料设置了一张表格,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,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。《历史课程标准(2017年版)》中指出:“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,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[2]。”国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把国学作为学习历史的史料,既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,发展历史思维,也能养成史料实证的方法,架构起通向历史的桥梁。历史课堂上,教师利用国学做史料,可以丰富教学,在史料中了解历史朝代、历史人物、历史事件,从而分析历史影响、评价历史人物、整体感知历史。同样,国学也会印证我们的历史观点,可以和已有的知识构建成新的知识框架。这恰恰符合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:唯物史观、时空观念、史料实证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。但是,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国学也要注意以下几点:第一,国学作为史料是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说明,不能喧宾夺主,淡化教学内容;第二,国学的选择要注意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,要有明确的教育指向性;第三,国学的选择要符合初中生发展的特点,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史料,太难、太易、太偏涩的都不合适。恰到好处的国学可以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相反就是画蛇添足了。

  3用活动装饰国学

  教学片段:传统节日我来猜主持人:古人常把传统节日作为诗词歌赋的主题,表达他们的情感。下面请大家细细品味诗词,猜猜描写的节日。北宋王安石《元日》: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生:春节。主持人:南宋辛弃疾《青玉案•元夕》:东风夜放花千树……宝马雕车香满路。生:元宵节。主持人:唐朝杜牧《清明》: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生:清明节。主持人:北宋苏轼《六幺令•天中节》:虎符缠臂,佳节又端午。门前艾蒲青翠,天淡纸鸢舞。粽叶香飘十里,对酒携樽俎。龙舟争渡,助威呐喊,凭吊祭江诵君赋。生:端午节。主持人:北宋苏轼《水调歌头•明月几时有》: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……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生:中秋节。主持人:唐朝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生:重阳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活动课“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”中,采用了古诗词来猜传统节日,主持人选择了一些反应或者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,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竞猜,计入小组总分。再以古诗词来分析和探讨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、蕴含的精神寄托等。历史课程系统性强、时空差异大,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功能和作用,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达到传播和发扬国学教育的目的[3]。比如依托于历史教科书的活动课,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陶冶情操;开展社会实践活动,感受郭沫若口中“太湖绝佳处,毕竟在鼋头”的鼋头渚的绝佳风光;参加历史沙龙社团学习,观看专家讲座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、研究国学等。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、学习的主要渠道,所以,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,带领大家读国学、品国学、悟国学。除此之外,也要积极开发课后活动,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。这些活动的开展,拉近了国学和学生的距离,拓展了学生的视野,增加了直观的历史感受,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、在学习中快乐、在快乐中感悟,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国学修养、陶冶了学生的情操。从学校门口的“孔子像”到六角楼旁的“和”字大道,从食堂墙壁上的“朱子家训”到课前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静能生智,定能生慧”的静定训练,国学一直在我们的身边。作为历史教师,我们要学会利用学科的优势,有目的、有组织、有计划地开展国学教育,让国学走进历史课堂,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为身为炎黄子孙、华夏儿女而骄傲自豪。

  参考文献

  [1]查晖.中学历史教育与国学的传播[J].科教文汇,2009(10):175.

  [2]李丹丹.中学历史课程中运用国学教育进行民族意识培养初探[J].中国校外教育,2018(11):22.

  [3]王必闩.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[J].教学参考,2015(5):40.

  阅读已结束,获取多优质内容还请大家关注米粒妈咪课堂!

历史      米粒妈咪在线课程
相关课堂学习推荐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