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五年 石景山优质教育覆盖率将达85%
【哈佛教育学硕士】给中国父母的心理育儿指南,养出自律积极、学习高效、社交轻松的孩子
“十三五”期间,石景山区将全面贯彻北京“四个中心”战略定位,立足区域“融合山水谋发展、建设首都西大门”总体思路和全面深度转型、高端绿色发展”战略,建成“空间布局、公共服务、育人模式、人才保障、教育治理”五位一体的高端教育体系,全面实现区域教育“高端、绿色、可持续”发展。十三五”时期阶段性目标2020年,教育布局进一步适应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;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%,一级一类以上园所达45%,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85%,100%学校达到北京市办学标准较高水平,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;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卓有成效,课程改革成果显著,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,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育人模式;教育人力资源全面升级,形成较为完善的骨干教师流动机制和教师职后培养体系,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人才管理机制,基本实现市区骨干教师均衡配置;10所以上学校跻身全市一流学校行列,名师数量持续增长,培养8-10名特级教师、10名左右在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校长、园长;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,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。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,基本实现区域教育“高端、绿色、可持续”发展。未来五年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教育新地图优化升级工程 “十三五”期间,石景山区将持续优化教育空间布局,成立北师大附中京西分校教育集团、北大附中附小教育集团、北京景山远洋教育集团,推进部分义务教育学校九年一贯组团发展,完善“四横八纵”集群化发展格局。继续开展与大学、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,加大市级名校引进力度。加强对区内传统优质品牌学校的支持力度,改扩建成一批办学条件好、教育质量高的学校。配套接收6所幼儿园,完成金顶街幼儿园建设,满足市民在居住区域内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。新建西黄村规模学校、刘娘府配套学校,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(中小学劳技中心)、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区建设,扩大少年之家覆盖面,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确保每一个街道辖区至少一所少年之家。高端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未来五年,石景山区将不断提升幼儿园办园品质,争创1-2所市级示范园。完善学前教育结构布局,实现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全覆盖;通过集团化、学区化管理、九年一贯制、名校办分校等办学形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,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提升。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的各项政策,深入推进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,探索走班制、分层教学、课程贯通培养等实验项目,完善考试评价分析与改进机制。做好北京市普通高中“1+3”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的指导与支持。我们将依托石景山区业余大学、社区学院、职业教育学校等平台,办好成人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,促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及资源整合,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机制,完成区、街道、社区三级市民学习圈的构建。育人质量提升工程石景山教育将坚持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扎实推进德育目标、内容、课程、管理和评价体系一体化建设。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,加强德育队伍建设,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、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,继续推行德育导师制,健全三方教育联合会工作机制;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,构建并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。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、指导和监控机制,充分发挥区级课程管理中心功能,推动课程创新实验,逐步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的绿色课程体系,建立以“绿色指标”评价为重点的学校育人综合评价体系;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关注学生实际获得,切实减轻课业负担;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,严格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制度。教育人力资源品质提升工程我们将建立健全政府、学校、学生、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和师德督导评价制度。持续推进“校长成长工作室”、“优秀校长工作室”、“书记工作室”项目,启动“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”,着力培育一批教育家型校长(园长)。我们还将深入推进教师成长阶梯研修计划,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多元学习与发展平台;实施“教师阅读工程”,重视教师人文科学等综合素养的培养;持续推动“名师培养工程”、特级教师工作室,实施“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”等系列人才培养项目,不断拓宽名教师、学科领军人才成长路径;开展教育硕士、教育博士培养项目,支持干部教师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,逐步提高干部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。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“十三五”期间,石景山区还将不断提高学校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,建立健全教育决策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、公众参与制度、合法性评估制度,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、社会、市场之间的分权体系;健全集团和学区内部发展机制及规章制度,推动集团、学区真正成为教育协作管理共同体、教育资源共享共同体;深度开展与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战略合作,吸纳优质教育品牌和先进管理经验。石景山区也将探索、建立“依法办学、自主管理、民主监督、社会参与”的现代学校制度,形成决策、执行、监督三者相对分离、相互制约、相互合作的内部运行机制;不断完善学校章程建设,进一步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、校务会制度、家长委员会制度等,推进多方共同治理;引入具有教育评估、教育质量监测资质、有社会影响力的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开展评价和监测工作;健全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运作体制,探索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新治理模式。